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(冯文雅)近期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新闻发布会,介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。据悉,全国46个重点城市均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、收集、运输和处理设施体系建设,多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初见成效。
各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继续向纵深挺进,一方面着力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,一方面探索垃圾智能分类,一方面发起教育攻势,真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,不断创新方式方法,积极应对挑战。
但不可否认,目前这项工作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,各地一直都在积极探索,寻求破解之道。
居民把厨余垃圾送到回收架。
垃圾强制分类,你家到底要怎么做?这个问题,广东东莞南城元美社区给出了答案。记者在元美社区走访时发现,小区内的垃圾分类已做得较为成熟,甚至整个社区的厨余垃圾在上个月转化成近10吨有机肥。
厨余回收的步骤并不复杂,居民只需先行登记领桶,在家中将厨余垃圾分拣出来放到厨余桶,厨余桶装满后放到回收架上等待工作人员回收。
回收人员将垃圾运送至处理中心,通过自动上料——人工二次分拣——垃圾破碎——挤压脱水——油水分离——渣料微生物降解等流程,12到24小时垃圾就能变废为宝了。这套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微生物发酵降解,日处理量5吨,转化率为15%。7月该社区共产出有机肥9990kg,转化率为15%。
这些有机肥免费发放给居民,每月发放一次,运用于有机种植。居民如有需要,也可以随时向社工申领。
做好厨余垃圾分类的居民,不仅可以拿到厨余垃圾转化的有机肥,还有机会获得奖品。社区会依据居民参与天数和正确分类的标准进行排名奖励。
居民体验“小黄狗”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
近日,在西安市干休所家属院等社区,悄然出现一款新奇设备——“小黄狗”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。
“小黄狗”由6只垃圾回收箱组成,颜色不同,回收垃圾的种类也不同。居民只要在“小黄狗”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上输入手机号码,或者掏出手机使用“小黄狗APP”扫一扫,回收机的箱门就会自动打开。
“小黄狗”即将启用人脸识别功能,很快,居民可以省去输入号码或者扫码步骤,通过人脸识别即可打开箱门。箱门打开后,居民可以把废纸、纺织物、金属、塑料瓶等各种垃圾分别投入不同的箱子。接着,回收机会对投入的垃圾进行智能识别和智能称重,最后根据不同废品的市场价格计算返现金额,居民在“小黄狗APP”上就可以收到现金返还,实现变废为宝。此外,智能垃圾系统还配备了实时监控屏,通过大屏幕可以实时监控垃圾减量,做到垃圾从哪里来、到哪里去、最后变成了什么都清晰可见,为再生资源回收方面的数据分析提供依据。
24小时垃圾分类体验室、垃圾分类智能卡、自动化垃圾袋发放机……近日,拱墅区上塘街道蔡马社区启用了一系列升级版垃圾分类“神器”,引得居民纷纷排队体验。
社区内,24小时开放的“垃圾分类体验馆”面积100余平方米,馆内分为科普教育区、互动区、展示区三大区域,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集学习与娱乐于一体的环保宣传点。
“编程魔法师” 设计垃圾分类公益小游戏
——浙江
不同类型的垃圾应该放到哪个对应的垃圾桶内?最近,一款手机小游戏在宁波市江北区孔浦街道火了。通过左右键移动位置,直接将电池、纸张、果皮等生活垃圾投入不同的垃圾桶,60秒内答对最多者得分最高,可得到街道给予的鼓励奖。
这款公益小游戏的设计者是辖区在职党员、“85后”志愿者王少华。王少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做公益,多次参加义务献血、社区支教活动。从2014年开始,作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信息系老师,他更是发挥专长,在多个社区开展少儿编程公益课,被小朋友称为“编程魔法师”。